和孩子做朋友
巴菲特教育孩子的六点: 1、如果你想要人生多彩多姿,就试着学所有感兴趣的事。 2、感觉迷失时不是你迷路了,而是找到正途前的必经之路。 3、对指向的渴望可以引领我们完成引以为傲的成就感。 4、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最好的投资。 5、愿望未能实现时,好好仔细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想要的。 6、能力+热情+努力+坚持成功。
尊重孩子
尊重,对世界观、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少年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他们的切身体会中获得的。所以任何的说教都代替不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实践;任何物质的资助,都比不过孩子的意见被采纳后的成就感。你想让孩子成为“重要人物”吗,那就请尊重孩子的意见吧。
儿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,爱也不应当成为一种强迫别人放弃自己意志的手段。父母让子女内疚,子女让父母惭愧,用负罪感扶持,用良心相互折磨,这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。
给孩子的四句话
1、不要试图什么拿第一。 2、不要试图交到一个完美的朋友。 3、学会用真诚的简单,对付虚伪的复杂。 4、考上大学,你是我女儿,你扫马路,更是我女儿,只要保持高贵的人格,扫马路也可以扫出一个光明纯洁的世界。
在中国,爱就像可回收垃圾,收放自如。这从幼年期的教育就开始了,中国父母用的心理教育方式中包含爱的收回,“你如果怎样怎样,妈妈就不爱你”传达的信息是:爱有条件,哪怕是父母的爱,这多么没安全感。
应该把孩子培训成怎样的人?
1、一个快乐,让人信任的人。 2、一个有着诚信价值观的人。 3、一个不被世俗信条所惑的人,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的人。 4、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,挑战自己潜能的人。 正如巴菲特年所说的:父母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所在,并鼓励其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,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,父母若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。父母要告诉孩子在选择时不要老师地位或收入,要中的真诚和共鸣。父母的素质、教育、价值观、判断力、文化修养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行为。
中国教育5大误区
过高的期望,带来孩子的无望;过分的溺爱,带来孩子的无情;过频的干涉,带来孩子的无奈;过度的保护,带来孩子的无能无力;过多的指责,带来孩子的无措。自然是孩子的天性,自由是孩子的本性。扼杀天性和本性,就是扼杀孩子成长的活力和动力,如此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。
父母严格管教的学习,这其实是父母把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,传递给孩子。只有看到孩子在学习,才能减轻他们自己的焦虑,而一个除了学习外,什么都不让干的孩子,长大后往往会惧怕异性,不敢追求女孩子。爱被压抑在潜意识,意识层面则表现为恨和疏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