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礼仪中,为什么称人为“位”,比如“各位来宾”、“各位朋友”;为什么有时聚会大家分明都在站着,主持人却说“在座诸位”;为什么一些单位欢迎上级领导到来,要写大标语“莅临指导”……这是一个关系中国文化的有趣话题。
位字由“人”和“立”构成,是一个会意字,即人之所立。我们先说“立”。立在中国出现较早,甲骨文、金文都是人正立于地的形象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“立”与“位”完全相通。“位”来源于古代宗教祭祀活动,在祭祀活动中,每个人对于天来说,都是站在地上,即“立”;每个人所站立的地方又不同,这就是“位”。不同的位置显示着不同的身份,这就是后人所说的“地位”。当然,不同的身份、地位,其享受的牺牲(祭神用品)的先后、多少也有所不同,这就是待遇。这一切就是后来等级制度的来历。
中国文化是礼文化,礼就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。礼,说到底就是等级,就是“位”,中国文化就是讲究等级、讲究位的文化。梁山泊好汉本是义的结合,是兄弟,但最终来还要排座次;各种各样的民间聚会,婚丧嫁娶,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排座次、找位置几乎是人生忙碌的主要内容。林语堂在《论趣》一文开关曾引某笔记,说乾隆游江南,某日登高观海,看到海上船舶来来往往颇为热闹。乾隆问左右如此多船来自何方,去向哪里?在一随从巧妙回答,其实只有两条船,一曰名,二曰利,乾隆点头称善。林语堂先生认为有四条船,叫做名、利、色、权。“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件事”。
这话有道理。这四个字,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字:“位”。人的名、利、色、权,全由位来决定。孔夫子讲“三十而立”,我们现代人以为是到了30岁事业有成,“立”就是成就。其实,孔夫子讲的“立”字是懂得了礼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明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。《周礼·天宫》所说“辨方正位”,《礼记·中庸》所说“致中和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:各就各位,各得其所,就能天下安定。
各就各位,各得其所是人类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,每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礼对位的规定。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,履行自己的义务,享受自己的待遇,即自己的坐位,端自己的碗,吃自己的饭。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越位,越位就是过度,就是犯规,就要遭受批评或惩罚。君不见足球场上,对越位的判罚吗?各就各位、各得其所意味着游戏规则,意味着秩序与稳定。
最后,我们说“莅”。在中国古代“位”不仅与“立”通,而且与“莅”通。《谷梁传》载:“‘莅者,位也’,古者位、立、莅三字同声而通用。”所以,“欢迎领导莅临”,其实就是欢迎领导就位。同时,中国古代等级观念严格,聚会时只有身份高的人才能有座位,其他人往往站立一旁,延续下来“在座”就成了对别人的尊称,尽管被称的各位可能都是站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