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东的戏曲,曾经盛极一时。昔日“天天有戏,一票难求”的场面至今仍为许多老戏迷津津乐道。 4月11日,翻开已经泛黄的相册,一张当年给年轻演员说戏的老照片,勾起了李文华年轻时代的记忆。
李文华出身梨园世家,父亲是唱丑角的,母亲唱小生。受家庭环境熏陶,李文华对戏曲非常感兴趣,自幼跟随父母在沈阳京评混合班学习评剧,10岁开始登台。1953年,16岁的李文华随父母受邀来到安东(今丹东)演出,后定居这里。
丹东曾是国内“戏曲超市”
“宁可帮钱,不把艺传”,这是旧时戏班的老话儿。“有些戏曲名角连化妆都不让人看,更不要说传授技艺了,演戏全靠演员自己的悟性,再就是偷艺。”李文华指着一张练功时的照片,陷入沉思。她说,父母教导非常严厉,有时候因为唱不好,母亲会在大雪天把她撵到屋外…经过勤学苦练,16岁的李文华就顶梁挂牌了。
“丹东是水旱码头,从长白山放木排到丹东是一站,文艺戏曲在当时是特别繁荣,县前街茶楼、戏院、说书馆林立。”据李文华介绍,当时国内戏曲名家、泰斗纷纷到丹东“走穴”,马连良、梅兰芳、筱桂花、刘艳霞等都曾到丹东演出。丹东地区的群众对京剧、评剧非常热爱,而且欣赏水平高,比较挑剔。“一般人到这儿站不住脚。”
旧时,外地演员来到一个地方演出,第一炮要是打不响,就没法继续演下去。1953年,初到丹东的李文华还略显青涩,虽然她舞台表演经验已经很丰富,但第一场演出实在太重要了。结果,稳住阵脚的李文华在台上收放自如,将评剧经典曲目《红娘》、《刘巧儿》演得形神兼备,扎实的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现场观众叫好声不断,纷纷赞其“是个好苗子”。一夜之间,李文华在丹东家喻户晓。
百姓跟着剧团走
后来,李文华进入安东市评剧团,经常随团到外地演出。一次到抚顺演出,李文华以一出《李三娘打水》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。“观众叫好很能找到点,当时李三娘跟孩子离别时有一大段唱,之后我甩了一个长腔,戏楼里顿时沸腾了,掌声雷动。”由于观众掌声不断,李文华三次返场,观众依然要求卸了妆之后看看“真人”。
“当时国家领导提出,文艺要面向工农大众,所以我们团经常下乡演出。”据李文华介绍,剧团只有几辆马车,全部装着戏服、道具和行李,演员只能步行。在农村,村与村间相距较远。有的村落之间隔着一座山,走公路的话会绕大圈,演员们就得翻山了。有时候赶了几个小时的路,累得腿都抬不动,稍作休息,紧接着就演出。演出后,剧团还要去下一个村演。一些百姓看一场没看够,就跟着剧团走,有时得步行四五个小时,有条件还赶着马车跟着。“看到农村百姓对评剧的热情,我觉得累点儿也值了。”李文华遗憾地说,那时候要是留下几张下乡演出的照片就好了,农村百姓对戏曲的那股热乎劲儿,真让人感动。
文革期间,李文华跟爱人双双受到牵连,很多珍贵的照片被毁,只有少数几张被保存下来。直到1972年,落实政策后,李文华一家才返回城里,继续从事评剧表演。时光荏苒,当年评剧演一场火一场的情景已然淡去,惟有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了李文华辉煌的舞台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