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月如梭。已年逾花甲的何伟本该在家享福了,可每周一到周六下午,这位丹东著名京剧演员都要到市少儿京剧团去教课。“看着孩子们的一招一式,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学戏的经历。”何伟说,在教课的过程中,他又找到了当年在台上演出的感觉。
4月17日,在市少儿京剧团的排练室里,何伟拿出当年留下的舞台老照片,讲起了他曾经的风华正茂。
久违的舞台
1946年,何伟呱呱落地于一个梨园世家,父母都是当时的名角。1958年何伟进入辽宁省戏校,师从王奎升老师,专攻花脸。后来,在东北三省艺校举行的文艺汇演中,何伟代表辽宁艺校以《周仓请医》夺得了金奖。
1965年,何伟从艺校毕业分到丹东京剧团。次年,“文革”开始,他被调离,直到1978年才得以重回舞台。“传统京剧回归舞台,第一出戏就是我演的《逼上梁山》,这个我印象最深。当时面对台下热情的观众和久违的舞台,我感觉浑身充满激情。”何伟说,当天市京剧团的剧场里,1000多个座位,座无虚席。他演林冲,贾志强老师演鲁智深,二人配合默契,游刃有余。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,剧场内叫好声、掌声经久不息。那一年,仅《逼上梁山》一出戏前前后后演了百余场,有时候一天要演两三场。
“当年,我和付胜轩老师、李若兰老师演的《春草闯堂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和现代戏《沙家浜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,每一场都是满堂彩。”何伟说,虽然当时人们生活不是很富裕,但还是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。“这说明群众对京剧是非常喜欢的,我作为一个演员,只要演出有人看,就满足了。”1988年,丹东京剧团结束了他36年的艺术生涯。随着剧团的解散,丹东京剧的辉煌也随时间走进了历史。
“抢救”丹东京剧
退休后,应丹东市少儿京剧团的邀请,何伟来此执教,工资不高,基本上是半义务教学。年轻时,何伟曾经在演出中拉伤过腰,后来留下病根,有时候疼起来走路都困难。“有一天下午,赶上我腰疼,老伴说不行就请一天假。可是孩子们还在等着上课,我得去。”何伟说,那天他咬着牙坚持下来了,因为他觉得这帮孩子是丹东京剧的新希望。“现今,少儿京剧已经成了丹东的文化品牌,市里也越来越重视,我们这些老演员教得也有劲儿。”
如今的何伟将心血全部倾注在了丹东的少儿京剧上。不过他也承认,现在的孩子不好教。“一家就一个孩儿,家长心疼,不能像过去学戏那样教了。”何伟说,当年他学戏时, 5点钟就得起床,唱念做打武,缺一不可。以《醉打山门》这出戏为例,对腿上功夫要求极高。“我那时候一天练下来,腿都失去知觉了,过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。”何伟说,现在就不这么练了,简化了许多。
少儿京剧团成立至今,已经走出了16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获得者, 7人荣获了全国十佳称号……这些好成绩的取得与本市老艺术家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。“我热爱京剧,在丹东这片土地上,京剧是有生命力的,他们也许就是丹东京剧再次绽放光芒的希望。”看着眼前虎头虎脑的小演员们,何伟不无感慨地说道。